八旗武力的衰落

2016042210:49
太宗征藩部,世祖定中原,八旗兵力最強。聖祖平南服,世宗征青海,高宗定西疆,以旗兵為主,而輔之以綠營。仁宗剿教匪,宣宗禦外寇,兼用防軍,而以鄉兵助之。文宗、穆宗先後平粵、撚,湘軍初起,淮軍繼之,而練勇之功始著,至是兵制蓋數變矣。……以兵興者,終以兵敗。嗚呼,豈非天哉!

如今學界的說法多來源於此並予以引伸,使之幾乎成為公論,那就是八旗兵力早在康熙朝平三藩時即已開始衰落,代之而起的是綠營,太平天國之後綠營又被新興起的湘軍、淮軍代替。但事實上,很多人並沒有準確理解和引述這段話,因為至少字面上看,他們忽視了《清史稿》所謂的綠營、鄉兵甚至湘軍淮軍,起到的還是“輔之”、“助之”的作用,事實上從全局來看,主力還是八旗。只不過這支作為八旗主力的勁旅,始終處於後臺的位置而已。

這裏所謂的後臺,是與位於前臺的京旗以及直省駐防八旗相對而言的,指的就是駐防八旗中非常重要的東北三將軍所轄官兵,而東北,正是清朝統治者的“龍興之地”,是他們的大後方所在。東北三將軍屬下的八旗駐防和部落兵與直省的駐防八旗,是位於一個統一政權之下、存在同一軍事制度即八旗駐防制度中的一個整體的兩個方面,二者互相配合,互為補充。乾隆朝平定准噶爾部,在新疆設伊犁駐防,建立軍府制度,奠定了如今被學界高度讚揚的“大一統”的基礎,憑藉的主要兵力,就是從東北調撥的索倫兵、錫伯兵,以及從宣外一帶調撥的遊牧察哈爾兵。

八旗衰落與清朝統治的衰落同步。清朝19世紀出現統治危機,其中一個明顯表現,就是兵力的衰落,這種衰落又以八旗武力的衰退為主要標誌。八旗武力衰落的原因不能僅僅以“腐敗”來一言蔽之,它背後牽涉到的問題複雜而深刻。談19世紀危機而不談軍事,談軍事而只談湘軍、淮軍卻不談作為清朝統治“根本”的八旗武力的衰微,就找不到癥結所在。

危機的根源,在於無論統治者如何粉飾,八旗制度畢竟是建立在民族統治、民族壓迫的基礎之上的。不管嘴上怎麼高喊“滿漢一家”,在做法上,“首崇滿洲”才是他們的宗旨。這首先就表現在旗餉制度建立後產生的負面作用上。

入關後建立的旗餉制度,斷絕了旗人務農經商等其他謀生來源,日久遂成為一個完全信賴朝廷豢養為生的寄生階層。清中葉以後政府有限的財力又無法供養日趨繁衍的八旗人口,從而產生了清朝特有的“八旗生計”問題。它首先出現於京師,然後波及內地各省駐防,最後危及邊疆,嚴重動搖了八旗這一“根本”的根基。清廷解決這一危機的方式,是一批批地將佔據食餉份額的開戶人、漢軍旗人排除出八旗,以保證滿洲旗人的生計,最突出的一項舉措,就是乾隆朝將八旗內的開戶人、另記檔案人和八旗漢軍等非滿洲成分“出旗為民”,直接導致了八旗駐防武力的衰退。成為八旗駐防由盛而衰的轉捩點。